发霉
漆膜表面滋生的黑色霉菌。产生原因:环境潮湿、无阳光直射,被工业气体污染的环境。排除方法:改善环境条件。解决方法:把漆膜完全清除,消毒后重新施工。
查看详情漆膜表面滋生的黑色霉菌。产生原因:环境潮湿、无阳光直射,被工业气体污染的环境。排除方法:改善环境条件。解决方法:把漆膜完全清除,消毒后重新施工。
查看详情由于湿膜上沾附了异物粒子,这些异物粒子在湿膜上展布,把四周的涂料排斥而形成凹坑状,能明显看到凹穴中央有异物粒子存在,像鱼眼,故称为“麻点”,一般不显露底材。产生原因:1、施工环境被污染,涂料颜料有不溶现象。2、涂层过薄。3、底漆无干燥或无打磨。4、底材有油、脱模剂、硅类物质。排除方法:1、改善施工环境,用细滤布过滤油漆。2、增加漆膜厚度,使漆液流平。3、底漆干燥后或打磨后再涂装上层漆。4、保证底材洁净,无污物。解决方法:病变严重的湿膜清除,不严重的干后打磨,重新施工。
查看详情这是由于漆膜附着力或层间结合力很差,造成局部、甚至是全部剥落的现象。产生原因:1、涂装前处理不当,表面残留油、水或脱模剂。2、底材表面太光滑。3、底涂层放置太久,重涂间隔周期长,或涂层烘烤过度影响吱声附着力和面层结合力。4、旧涂膜表面未经打磨或打磨不彻底即上涂。5、底面漆不配套,造成层间结合力差。6、未涂底漆,直接在底材上刮涂腻子。7、底漆含有硅油类助剂,影响重涂涂膜的浸湿结合力。8、底漆与底材不适应。排除方法:1、采用适宜的涂装前表面处理,强化脱脂效果。2、对难以涂装的表面适当进行打磨粗化处理。3、完善施工规范,把握好涂装工艺的顺序及涂装间隔周期,掌握好烘烤工艺条件。4、旧漆膜重涂时,必须充
查看详情干燥中的涂膜附近的空气冷冻到了露点,致使水分凝结在漆膜上面干燥后而发白的现象。产生原因:1、溶剂中含有水份。2、被涂底材表面潮湿。3、喷涂设备中凝聚的水封没有彻底清除干净。4、温度高,湿度大。5、涂装后遇雾、露、霜天气。排除方法:1、选用厂家配套的稀释剂。2、被涂底材应保持干燥。3、把喷涂设备中凝聚的水分清除干净。4、避免在温度高、湿度大或阴雨、雾天施工。5、尽量避免室外存放或注意当地天气预报。解决方法:对漆膜已出现发白现象,可缓慢加热被涂物,或喷涂一层薄薄的防潮剂化白水,对于严重发白,而无法挽回的漆膜,可用细砂纸轻轻打磨,在好的天气时重新涂装。
查看详情底层漆上涂面漆后,底层漆的颜色由于面漆溶剂的作用渗透于表面,这种现象叫做“渗色”。产生原因:1、底层未干即涂面层涂料。2、底层涂料中有机颜料,耐溶性差,未封闭处理。3、底、面漆不配套。4、喷涂红色底漆时,喷枪没有刷净或使用带红颜色的稀释剂。排除方法:1、底层充分干燥后再涂面漆。2、最好选用无极颜料,或先进行封闭处理,再涂漆表面层。3、选择配套的额面漆。4、把喷枪刷净再施工或配兑干净的稀释剂。解决方法:封闭处理,再涂面漆
查看详情当涂装施工第一道面漆于底涂层表面时,会发现使底层涂膜过分变软,溶胀以至起皱脱离底材表面的现象。产生原因:1、面漆层过厚,溶胀下层底面漆。2、底层未干就涂面层涂料。3、底层与面层不配套,面层溶解里强。4、底层腻子未干,即上涂底漆,再上涂面漆时,底漆被溶起。排除方法:1、不易过厚,一次涂层不超过30um。2、可采用“湿碰湿”涂装方法。3、底层与面层涂料注意配套使用。4、在底层腻子完全硬干后再上涂底漆。解决方法:把漆膜完全剥掉,重新施工。
查看详情